2025年4月10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立项、中国化学会承担的“化学与生物合成融合的药物创制新范式技术路线图”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太阳成集团tyc122cc、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我校校长、项目负责人丁奎岭主持,包括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清华大学王梅祥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清华大学李景虹院士、郑州大学常俊标院士、我校樊春海院士等在内的30余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会议汇聚化学、生物合成及药物研发领域的学者与行业专家,共商我国药物创制的新范式与新技术。
此次会议围绕项目的研究目标、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展开。丁奎岭院士在项目介绍中指出,化学与生物合成各具优势但存在学科壁垒,两个学科在目前发展中都遇到了新的挑战,亟须通过协同创新突破“融合途径不通、原理缺失、工程化困难”等瓶颈,在前沿研究上开拓新领域或新方向。项目将围绕化学与生物合成融合药物创制这一核心命题,从理论创新、技术路线和工程化创制三个维度展开技术路线图的总结,重点聚焦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的深度融合,探索两大合成技术的深度融合路径,为药物高效创制提供新思路。项目联系人、我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周永丰教授详细汇报了项目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创新点及具体任务分工。
在专家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就项目的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研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专家们普遍认为,该项目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代表了未来合成科学的新方向,有望为合成科学发展带来新机遇、拓展新空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多位专家建议,项目要在多个方面加强布局,包括理论创新、路径突破、AI 技术、数据安全、科学伦理等,尤其要强调在工业端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化学与生物合成融合药物创制这个研究领域存在的重要机遇与核心挑战,并形成对应的解决方案。
会议明确了各工作组的具体职责和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项目推进计划。丁奎岭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强调,项目团队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吸纳专家建议,不断完善研究框架,着力构建“化学-生物-工程”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化学与生物合成融合的药物创制技术路线图的总结,力争为我国5~10年内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药物创制新范式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